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9-23 20:24:29
【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灰雀》。我的说课主题是—读故事,品对话,识名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重点在于讲述名人身上平凡的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而本课描述的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丢失灰雀时,遇到将灰雀抓走的小男孩,并通过交谈促使小男孩将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关爱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优良品格。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名人身上的优良品格。

二、说资源

巧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灰雀”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寻找丢失的“灰雀”为主线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读、 思、品、议、说、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读人物内心,思课文所写,品文中语言,说心中所想,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句子,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学 提出问题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 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 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欢快 或者 严寒 诚实 可惜 肯定 果然 面包渣 白桦树 欢蹦乱跳 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用横线把它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小画家。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并尝试分角色表演。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在全班内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五、巩固达标拓展深化

多媒体展示导学卡—达标拓展性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测试题,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 ……此处隐藏6790个字……生用本日所学的要领积聚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部署了两项作业题,第一题是课文后训练1的内容,使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题保举读少年奇才的故事,为学生读课外书指明偏向,造就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计划的有用,讲堂实行的有用,课后牢固的有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有用性的保障。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几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和文章,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辽阔祖国的迷人景色与地方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

三、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谈谈自己喜欢的部分。

2、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

(3)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四、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积累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人文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规定,概括地说就是一句话: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说教材:

《谁该得第一》这篇课文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本单元要是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别人,自觉遵守法规。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识字能力,进行朗读训练及综合实践活动。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中提到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同样适用于略读课文。

三、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朗读能力;能够边读边思考,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了解课文内容,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语言的优美和生动,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懂的关心他人。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说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说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说教学过程:

1、针对课题提问题,导入本课。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3、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自学提示边读边画批,小组、班内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4、演一演说一说,加强语言积累渗透人文关怀。

带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情感上受到更深的触动、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渗透人文关怀。

六、说特色:

1、培养学生审题、质疑的能力。学生从质疑题目入手,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根据学习提示边读边思考,分层逐个地解决问题。

2、重视朗读默读,注重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本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读课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读中感悟画中的丰富想像力;读中培养语感,读出学生的关爱之情老师的高兴心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熏陶。

3、利用填空、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课抓住课文中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带学生进入角色演一演,这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人文关怀,为写话打下了基础。

总之,本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读贯穿全文,做到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将自学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